从市场节奏来看,今年以来债市已踏入第三个行情阶段。
第一阶段,2023年年初至春节前,债市悲观情绪较浓,利率振荡上行。2022年年底受赎回潮影响,机构普遍仓位较低,建仓步伐谨慎。
第二阶段,春节后至全国两会召开之前,市场预期出现分歧,资金面与长端利率、现券与期市出现分化,利率窄幅振荡。一是悲观情绪明显缓和。春节后经济高频数据表现较好,社融信贷、PMI等数据如期实现“开门红”,而债市对基本面的利空因素明显钝化。二是资金面超预期收紧,利率曲线走平。债市陷入“紧资金、宽信用”怪相,资金利率快速向政策利率回归,主要是银行信贷投放加快消耗超储、全力保基建生产开工,而债市投资者对信贷后续发力的可持续性存疑,配置盘需求有所回升,导致长端利率仅小幅抬升,而期市走势较现券明显偏强。
第三阶段,全国两会结束至今,随着经济增速目标的公布以及经济数据陆续出台,经济复苏的特征及斜率与投资者存在预期差异,债市信心增强,结合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,债市脱离横盘振荡进入上行区间。
近期国内1—2月经济数据出台,生产、消费、投资、出口增速均有改善,显示经济修复方向确定,但经济复苏不均衡、节奏不同步特征突出。
一是供应端强于需求端。2月PMI及工业增加值同比显示生产加快修复,其中中上游景气度回升,下游纺织、医药与通信电子增速下滑,说明外需回落影响仍大。而结合CPI同比重回“1”字头,即使剔除季节性因素及春节错位,CPI主要分项仍均环比下降,说明内需修复仍需时日。
二是基建强于地产。政策合力推动重大项目开工,基建投资如期实现引领作用,维持高速增长。地产投资降幅收窄,好于预期。房企资金来源中的个人按揭贷款同比跌幅收窄,但仍处两位数收缩区间。2月新增人民贷款中居民中长期贷款首次由负转正,这均是销售回暖的积极信号。但高频数据显示,商品房销售及二手房销售春节后回暖态势3月以来出现回落,说明销售端仍在触底阶段,地产投资难以短期大幅改善。
三是服务消费强于大宗消费。随着疫情影响消退,餐饮等服务消费明显改善,必选消费品消费维持韧性,但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仍在走弱。
本轮经济修复的路径是以基建投资为引领,带动就业和收入预期好转,提升消费意愿及能力,从而引发消费及房地产市场的复苏。数据显示,当前经济复苏仍较缓慢,预计政策合力将有效支撑一、二季度的投资及开工,而流动性宽松及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仍是必要条件。
海外市场避险情绪浓郁。继上周美国硅谷银行事件引发市场恐慌后,瑞信银行再起风波,市场对欧美银行流动性风险及金融危机的担忧持续发酵。从直接影响看,与美债、贵金属、日元等资产相比,我国国债避险属性不强,这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足相关。但欧美货币当局为应对风险处置,货币紧缩节奏将受影响,外部环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掣肘将降低。
短期内,投资者交易趋谨慎,市场成交量有所收缩,利率债较信用债相对利好。(作者单位:广州期货)